“这支中国男篮,其实是1.5队,不是最强阵容。”这句话一出来,很多人愣了。
毕竟刚刚看他们一路拼进亚洲杯决赛,对阵澳大利亚还拼到最后一刻,只输一分,怎么可能不是全主力?
偏偏事实就是这样。
杨瀚森、周琦、崔永熙这些核心都不在,曾凡博也缺席,但他们仍然打出了近几年最顽强、最有血性的篮球。
这反差,不光让球迷惊呆,也让一批业内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篮球的现状。
这支队变化的起点,落在郭士强的执教风格上。
很多人提起他,第一反应是2009年“一进宫”未能带队打出好成绩的旧账。
但过去几年,无论在CBA还是短期执掌国家队,他的用人逻辑和战术执行力,一直被圈内认可。
这次的12人名单出来时争议很大——赵嘉义、李祥波这样的新人入选,而徐杰、赵继伟却不在。
郭士强坚持自己的判断:战术适配、球员的武器库完整性、精神属性,比纯粹的明星名气更重要。
例如大家争论最多的“高诗岩代替徐杰”。
高诗岩在这套体系里负责防守消耗和节奏压制,半决赛对新西兰那种高对抗,就能看出他的价值。
而放弃赵继伟则是因为打法问题——在这种速度和身体对抗并重的比赛节奏下,他的球风不一定能发挥最大作用。
郭士强的用人,看似冷冰冰,实际上是选择最适合他战术理念的人拼出来。
真要掰开阵容看,后卫线并不算豪华,很多人位置都是被迫挪动。
决赛里,因为赵嘉义身高吃亏,又遇到朱俊龙犯规困扰,郭士强只能用“一大四小”,这让廖三宁在防守时被对方锋线点名打。
但就这样,他们依然和澳大利亚周旋到最后。
倘若曾凡博、杨瀚森、周琦这些人齐了,今天讨论的也许就不是遗憾一分,而是另一种结果。
外界总有人说“对手没上最强阵容”,但细抠下来,也并非中国队占了便宜。
韩国确实缺了归化内线罗健儿,但整体就是他们的现有最强班底。
日本缺河村勇辉,但他们的明星八村垒早已表态不再为国家队打球,渡边雄太状态断崖下滑,早回到B1联赛。
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这次都不是最强,但国内打主力的绝大多数核心都还在。
亚洲环境下,中国队这次的硬实力已经足够碾压大部分对手。
支撑这份硬实力的,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人:姚明。
这几年,他一直推“体教结合”,培养管道不再只靠省队、专业队那一套封闭路线,而是让苗子在高水平教育体系里接受篮球训练,甚至直接送出国。
王俊杰是最典型的代表——浙江海亮高中、耐高赛场、赴澳大利亚打球、U17世界杯露面、再进NCAA D1球队西雅图大学。
没打过一天职业联赛,却能在亚洲杯打到最佳阵容。
曾凡博是北京首钢“雏鹰计划”送出去的,崔永熙、郇斯楠等年轻人背后,都能找到蔡崇信基金会等渠道的影子。
这些通道,让2003年后出生的一批人才开始井喷。
过去中国篮球很长时间都依赖“天选之子”式的稀缺大个子天才,但现在,层出不穷的新人正在扩大可选球员池,组合多样化程度前所未有。
六年前的2019年世界杯,中国男篮在家门口打砸了,外面在骂,里面在乱。
那之后的2021年奥运会、2023年亚运会和奥运落选赛,输给菲律宾这种场景,直接把篮球的氛围拖进谷底。
当时国家队经常一场60多分、罚球掉链子,更多是教练团队的指导问题而非球员身体素质真退化。
郭士强这种执教经验的老江湖,能扛住这些低气压,把人心拉回来。
他带的队,精神面貌上和之前那些阴沉、打得畏手畏脚的比赛完全不一样。
球迷圈的南北对立本来很严重,辽宁、广东互相嘲讽天天吵,但当球员们在场上硬碰硬,对立那股火气反而开始转化成关注度。
大家可以在两点多的深夜熬着看球,为同一支中国队喊叫,这种画面对篮球热度的刺激是CBA梦寐以求的。
CBA的球员也在这种氛围里重新被塑造形象。
胡明轩、胡金秋这些人,本来在对立阵营球迷里是天然的不受待见人物,可一个亚洲杯下来,他们用表现堵了不少人的嘴。
王俊杰虽然不打CBA,但成为了篮球圈的“最强暑假工”——打完赛事立刻飞回美国注册报到,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个话题。
从赛场细节到选才制度,再到网络舆论,中国男篮的这次“变强”,不是一夜冒出来的意外,而是一整条链条上的多点发力。
阵容并不齐整,但每个环节的执行力都到位,该防的防住了,该拼的拼到了最后一秒。
球迷从抱怨到热血,球员从散漫形象到被认可,场上场下同时激活,这才是1.5队能打出这种比赛的底气。
股票十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