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年头想当“闲人”比中彩票还难。你以为996卷得厉害?那你还没瞧瞧基层的“多重炖煮法”会一个接一个,材料一沓又一沓,手机半夜叮铃铃个没完,家属的关切直接被打包搁置。每逢年底“减负”又成热词,成千上万的“小刘们”还得在会议和表格里跳探戈。道理都讲成“复读机”了,真正能解渴的却寥寥。今天咱就来聊聊“基层减负”这碗难以下咽的老八样,看看为啥“讲一万遍”管用的还是老毛病。
咋回事呢?好端端一个优秀干部小刘,刚走上基层岗位时,拼劲十足,恨不得把地板擦出花来。结果,一年下来,人变得蔫了,话少了,奋斗心也熄了。难不成基层都成了“心灵粉碎机”?有人说这叫“历练”,有人说这叫“锻炼”,可小刘自己咋不觉得锻炼出啥来,反而累得怀疑人生。这不是咱矫情,基层的“忙”和机关的“忙”就像东北的酸菜和广东的月饼,压根不是一个路数。机关人家累在脑子里,基层累在四脚朝天,材料会上全家桶,集训轮番炸,忙得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。你说,减负这事讲了一茬又一茬,为啥半点没见着着数?
咱得绕回来看看改革了一轮又一轮,“五多”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喊起来了——1952年人家毛主席团队就盯上了这堆老病号,结果咋样?70年后还得靠自揭家丑的勇气来拉个横幅。那阵子,搞会议多、材料多、集训多,连公文表册都压得人喘不过气。老百姓有啥反应?“一级哄一级,一级逼一级”,基层干部私下都骂娘。改革推进了,“旧五多”好不容易压下去点儿,立马冒出来“新五多”座谈多、背记多、材料乱要多,大有“前浪死沙滩,后浪接着拍”的架势。要不是亲眼所见,还真以为这套路能玩成永久移动机。
普通人的声音更靠谱。你问基层家属啥时候才能一家团圆?“等材料不过节,等会议断网信号好,等那啥啥先停一停”,听着都跟讲笑话似的。有当兵的在朋友圈发说说军功章一半是汗水一半是表格。基层的忙,不是装出来的,是一天天累积的“拆骨式”消耗。能怪谁?也不能全怪上级,毕竟谁都不想背“减负不力”的锅。这事就神奇了,你推我我推你,大家一起原地转圈,一边喊“减负”,一边“加码”,谁也不肯松个口子。
如此一来,表面上风平浪静,实际底下波涛汹涌。领导会说“我们已经出台了十条减负新规,各单位要严格落实!”材料堆得再高,也没人敢说心里话。反方的声音来了“这会你不参加,怎么体现组织观念?材料你不写,领导查岗你拿什么说服人?”有的基层干部自嘲“会议一少,我就慌;材料一减,我还怕被‘遗忘’。”有些上级反问“你真以为我们愿意下任务?都是上级考核考过来的。”一层一层“传唤”,每个人又都像那句名言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。
有的地方真敢搞改革。比如合并会议、合并材料、合并检查。最激进那波,提出“没有实质内容的会一律不开”,可惜执行不到半个月,发现“上级临时补充会议”比谁都多。有人质疑“减负喊得这么大声,到底减在哪了?”实际根子上,依然是每项任务都有“不可推卸的”高大目标,每个工作都有“刚性考核”,每条“上报”都怕出岔子。有的基层官兵无奈地说“材料做精简了,领导觉得你不重视;会开短了,评比扣分。”久而久之,大家学会了“做表面”,减负反而成了负担的新来源。你说尴尬不尴尬?
可别以为这就结束了,减负这事还真有“惊天反转”。有些单位为了“响应减负”,真的合并了不少会议、材料;但转头又冒出来一堆新瓶装旧酒的玩法——比如会议变成了“培训”,材料成了“反馈表单”,你以为少了,其实换汤不换药,而且回头还要再把“简化流程”写成一份专门的材料,供上级参考。更巧妙的是,有单位自发开展“减负自查自纠反馈大会”,一套流程实打实把人忙了个半死。材料堆头里,你能数出“减负”二字二十多遍,却找不到一句“减下去了”的实感。
这阵风,还带来新的荆棘譬如说,集训轮番开,要求人人满分。某单位本来九十分就算优秀,活生生要求人人一百分,说白了不就是怕比不过兄弟单位、怕扣分、怕被通报?学习“减负新规”也要背条令背到发烧,生怕漏了标点符号。有意思吧,本来是为了给基层松绑,最后“考核绑缚”成了新累赘。不少年轻干部开始自我怀疑“咱学了那么多年,最后拼的是谁会写材料、谁能通宵达旦做表格?”连“减负”都变成了考查干部能力的非官方指标,谁减得好、材料写得溜、会开得顺,才叫能人。
减负的泡沫看似越来越大,实际上基层的无力感也随之加深。“实际上,这活儿没人愿意多干。”有老班长吐槽。“就像下象棋,走一步看一步,反正到头也看不到尽头。”偶尔抓住一次会议合并、材料简化的小幸运,转眼还是得为各类临时通知熬夜。甚至出现了“减负卷王”,人家材料一合并,辅导课一精简,结果上级觉得你有“投机取巧”嫌疑,开始重点“回头看”你家情况,这下你不累是不可能的。
意外的小插曲随时来袭。周末终于能回趟家,正刷着抖音看二人转,一通电话立马精神抖擞写材料。家属问“这周你回来带娃不?”回答只能“下次,下次,等单位那边不忙。”有些年轻人干脆自嘲,俺这日子,除了睡觉别的时间都归了单位。“兵带得这叫一个碎,家顾上了,工作肯定掉链子,单位建设还得推着走,哪样不费命?”
不同职级、不同单位的分歧也更大。有的上级忙着“内卷升级”,生怕落后;有的基层干部早已心态躺平,觉得“再减也就是换个花样折腾人”。你方唱罢我登场,和解之路遥遥无期。要说彻底解决?谈何容易“不害怕基层真忙,就怕忙出毛病,结果表面忙了,实则中心主业更丢了。”
说一千道一万,“减负”这话题,念叨起来比王婆卖瓜还勤。表面上是为底层撑腰,实际上大家都怕担责任、丢面子,谁都不想摊上事儿,最后只剩纸上谈兵。不知是我们基层太娇气,还是工作设计太“超纲”——有点像东北烧烤里加了甜面酱,表面花样百出,实则口味越搅越怪。曾经以为,会议合一起搞,表格填一张得了,可减负减成新一轮忙碌,材料少了套路多了,人反而更累了。可见,有些“创新”不见得真给大家加了什么油,倒是把大家的精气神耗没了。难怪大家都开玩笑,说“减负就是心理安慰剂,吃上去甜,疗效见仁见智”。
说了这么多,总觉得“基层减负”就像薛定谔的猫文件一发,大家都说轻松了,但真拆解下来,好像又更累了?你说,是基层太怕担责,还是上级领导太心疼纸上数据?离了会议材料就不会干活,还是没材料没人督促就容易出乱子?不如留言说说,你是真的幻想“材料归零”,还是习惯了“数据流亡”?
股票十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