魔幻,真的魔幻。
最近游戏圈发生了个事儿,不大不小,但特别能反映出一些根上的问题。这让我想起一个几十年前的故事,一个关于“忘了本”的故事。你可能觉得八竿子打不着,但你听我讲完,你会发现太阳底下,尤其是在游戏圈这个名利场里,压根就没什么新鲜事。
故事主角一个叫黄克诚,一个叫钟伟。你可以把黄克诚理解成那种骨灰级的、缔造了某个游戏类型辉煌的初代制作人,比如卡马克或者宫本茂这种级别的精神图腾。而钟伟呢,更像个被版本迭代优化掉、心里有点不平衡、但又想回公司蹭点资源(比如解决住宿)的中层干部。
1980年,老制作人黄克诚病了,住在医院。钟伟,这个当年的“急先锋”,现在的失意中年,跑来探病。本来气氛挺好,叙叙旧,谈谈往事。结果钟伟突然冒了一句,声音不大,但字字诛心:“毛泽东思想现在也没人提了,咱们这些老家伙再回部队,怕是也没人认!”
他没说“主席”,直接喊了“毛泽东”三个字。
瞬间,整个病房的空气都凝固了。那感觉,就像你当着宫本茂的面说,马里奥的跳跃手感应该外包,然后用KPI去考核。或者你对着小岛秀夫说,电影化叙事已经过时了,咱们应该学学短视频平台,9秒一个爽点。
黄克诚当时就炸了,指着钟伟的鼻子骂:“你老小子真是忘了本!谁教你当面直呼主席名讳?”
钟伟当场就蔫了。
说真的,这事儿就离谱。很多人可能不理解,不就一个称呼吗?至于发这么大火?
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掰扯的核心。黄克诚的火,不是因为什么官大官小,也不是什么封建礼教。他捍卫的,是那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一整套价值观、方法论和一段用血与火换来的共识。
换到游戏圈,这就是一个游戏、一个系列、甚至一个类型的“本”。
1. 为什么“老家伙”的火气,比你想象得更重要?
黄克诚为什么暴怒?因为他亲身经历过那个“一天五分钱伙食费”的井冈山时代。
这是什么概念?放到游戏开发里,这就是那个在地下室啃着泡面,用着免费引擎,为爱发电的时代。服务器都快续不起了,美术资源全靠开源,代码是一个一个字符敲出来的。那时候没人谈DAU,没人聊LTV,所有人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——怎么让这游戏活下去,怎么让它“好玩”。
毛主席当时说了句话:“只要思想统一,五分钱也是战斗力。”
翻译过来就是:只要我们对“什么是好玩”这件事有最纯粹的共识,哪怕技术再烂,预算再少,我们也能做出让玩家尖叫的产品。
这就是那个年代的“本”。这个“本”,是用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迭代、无数次推倒重来的争吵、无数份卖不出去的拷贝换来的血泪教训。它是《恶魔之魂》的“难”和“公平”,是《我的世界》的“创造”和“自由”,是《星际争霸》的“平衡”和“博弈”。
所以,当钟伟轻飘飘地直呼其名时,他抹杀的不是一个称呼,而是那段艰苦卓绝的创业史,是那个“思想统一”的黄金年代。他等于在说:嗨,哥们儿,你们当年吃过的苦,熬过的夜,坚持过的傻逼理想,现在看起来……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嘛。
你说,黄克诚能不发火吗?这简直是在刨他家祖坟。我是说,这事儿真的、真的很重要。
2. 当“信仰”可以被KPI量化,崩坏就开始了。
钟伟为什么会这么说?因为他脱离一线太久了,他看到的是表象。社会上有人议论,思想没人提了,他就觉得“天变了”。
这像不像我们今天的游戏公司高管?他们不玩游戏,他们只看报表。玩家社区在骂,评分网站在掉分,但这个月的流水是增长的,ARPU值是新高的。于是他们得出结论:核心玩家的意见不重要,他们只是噪音。那些老掉牙的设计哲学,什么“心流体验”,什么“沉浸感”,能换成首充648吗?不能?那就砍了。
讲白了,不就是那点事儿么。
黄克诚还做过一件事,更让现在的游戏厂商无地自容。他家里立了规矩:不坐公车,不占公房。女儿想调动工作,他直接否了:“凭本事去!”
这是什么精神?这就是老一辈制作人最宝贵的品质——原则。这个原则就是,我做的游戏,首先得过得了自己这一关。我不会为了骗玩家的钱,往游戏里塞一堆我自己都不想碰的垃圾系统。我不会为了财报好看,就搞一套“上班打卡”式的日常任务,把玩家当成流水线上的牲口。
因为他们心里有杆秤,这秤叫“公平”。他们认为,玩家付了钱,或者付了时间,就应该得到对等的回报和尊重。这和黄克诚的逻辑一脉相承——“老百姓纳的税,半点不能乱花。”
可现在呢?游戏成了什么?成了数据模型,成了流量入口,成了资本的赌场。玩家不是玩家,是“用户画像”,是“付费漏斗”里的一环。(当然,这只是我个人看法,资本的眼里没有对错,只有财报)。
当钟伟想托关系解决住宿,被黄克诚一口回绝时,本质上是两种世界观的碰撞。一种是“我为团队流过血,就该享受点特权”,另一种是“正是因为我们缔造了规则,才更要敬畏规则”。
游戏圈的“钟伟”们,总觉得IP是自己的,玩家是自己的,所以想怎么收割就怎么收割。但黄克诚们会告诉他:不,这些都是玩家用时间和金钱托付给你的。你搞砸了,就是忘了本。
3. 我们需要的不是回忆,而是“再教育”。
故事的结局很有意思。钟伟被骂醒了,回去写了三千字的检讨。黄克诚病好了,天天在院子里给年轻参谋讲井冈山的故事。
注意一个细节,参谋回忆说:“黄老不是在回忆,而是在再教育。”
一词之差,天壤之别。
回忆,是躺在功劳簿上说“想当年我如何如何”。而再教育,是把当年的精神内核、方法论,掰开了揉碎了,讲给新一代听,让他们明白,为什么我们能赢,为什么我们不能输。
今天的游戏圈,缺的恰恰就是这种“再教育”。
我们有很多“钟伟”。那些曾经做出过好游戏,但现在满脑子都是“GaaS”、“元宇宙”、“NFT”的中年制作人;那些看着老IP眼馋,收购过来就大刀阔斧改成“开放世界+氪金抽卡”的资本操盘手;甚至包括一部分新生代玩家,他们没经历过那个买断制是天经地义的时代,觉得“免费下载、道具付费”才是游戏的本来面目。
他们都或多或少地“忘了本”。
他们忘了,游戏的核心乐趣,来自于克服挑战的成就感,而不是来自于充值到V15的优越感。
他们忘了,一个伟大的IP,它的价值在于几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,而不是一个可以被随意拆解、贩卖的商标。
他们忘了,做游戏,本质上是一门手艺,一门关于“创造快乐”的手艺。这门手艺,需要敬畏心。
所以,当下一个3A大作因为塞满了政治正确和无聊的收集任务而口碑崩盘时,当一个经典IP的手游续作因为逼氪逼肝被玩家骂上热搜时,当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独立游戏因为制作人跑路而烂尾时……
我们需要的,可能就是一个像黄克诚那样的“老家伙”,冲进他们的豪华办公室,指着他们的鼻子,大吼一声:
“你老小子,真是忘了本!”
也许,只有这一声当头棒喝,才能让那些在资本迷雾中蒙眼狂奔的人,稍微停下来,想一想自己到底是从哪里来,又要到哪里去。
而那个他们不敢再直呼其名的“本”,就叫“游戏”。
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,如涉及权益问题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。
股票十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